初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
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
1、默写
1、蓬头稚子学垂纶,__________。(《小儿垂钓》)
2、自小刺头深草里,__________。(《小松》)
3、又送王孙去,__________。 (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)
4、__________,散入春风满洛城。(李白《春夜洛城闻笛》)
5、__________ ,有吏夜捉人。__________ ,老妇外出看。(杜甫《石壕吏》)
2、阅读下文,回答问题
题破山寺后禅院 (唐)常建
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竹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
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音。
6、“万籁”的意思是__________
7、文章内容理解
(1)描写破山寺后禅院清幽环境的诗句:__________
(2)表现诗人寻求与自然交融的心理的诗句:__________
(3)尾联“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音。”是不是矛盾,为何?
__________
__________
8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起首两句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。
B.“山光”两句通过对景物的动静、情态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有哪些用途。
C.诗中的钟磬之音,不止是“晨钟暮鼓”,而被赋予了含义深微的象征意义。
D.最后两句诗写出了佛门圣地与世隔绝,打造了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。
3、阅读下文,回答问题
金溪民方仲永,世隶耕。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,忽啼求之。父异焉,借旁近与之.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。其诗以养爸爸妈妈、收族为意,传一乡秀才观之。自是指物作诗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观者。邑人奇之,稍稍宾客其父,或以钱币乞之。父利其然也,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,不使学。
余闻之也久。明道中,从先人还家,于舅家见之,十二三矣。令作诗,不可以称前时之闻。又七年,还自扬州,复到舅家问焉。曰:“泯然众人矣。”
9、讲解粗体字。
(1)未尝识书具( )
(2) 指物作诗立就( )
(3)不可以称前时之闻( )
(4)稍稍宾客其父( )
10、下列粗体字“之”使用方法不一样的一项是( )
A.忽啼求之 B.邑人奇之
C.不可以称前时之闻 D.于舅家见之
11、翻译下列句子。
邑人奇之,稍稍宾客其父,或以钱币乞之。
____________________
12、方仲永的变化历程了哪几个阶段?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“泯然众人”,缘由是什么?
__________
__________
4、阅读下文,回答问题
俭啬老
汉时有人,年老无子,家富,性俭啬。恶衣蔬食,侵晨而起,侵夜而息。管理产业,聚敛无餍,而不敢自用。或人从之求丐,不能已而入内取十钱,自堂而出,随步辄①减,比②至于外,才余半在,闭目以授乞者。寻③复嘱云:“我倾家赡君,慎勿他说④,复相效而来!”老人俄死,货财没官。
〔注:①辄zhé,就。②比:等到。③寻:接着。④他说:外传。〕
13、粗体字讲解有误的一项是( )
A.侵晨而起;侵:渐近。侵晨,天刚要亮。
B.聚敛无餍;餍:(yàn)满足。
C.闭目以授乞者;以:把,其后省略了“之”,代钱。
D.我倾家赡君;赡:shàn,赡养。
14、下列语句翻译的正确的是( )
A.“恶衣蔬食”——穿破旧的衣服,以草菜为食物。
B.“或人从之求丐”——有个人跟着他,向他乞讨。
C.“自堂而出,随步辄减”——从堂屋走出,伴随脚步降低(筹备送给乞者的钱)
D.“货财没官”——财产没交给官家。
15、“闭目以授乞者”中“闭目”的细节与“我倾家赡君”如此的人物语言,表现了“老人”的什么特征?
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
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
(一)
时间一分 一秒地过去,暮色开始四合。在一片寂静中,我伏在岩石上,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,不可以动弹。
暮色苍茫,天上出现了星星,悬 崖下面的大地愈加暗,这个时候,树林里有一道 手电光照来照去。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爸爸的声音!爸爸的手电光照着我。“下来吧,孩子,”他携带安慰的口气说,“晚饭做好了。”
“我下不去!”我哭着说,“我会掉下去,我会摔死的!”
“听我说吧,”我爸爸说,“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。你只须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。你能办得到的。双眼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,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?”
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。“看见了。”我说。
“好,”他对我说,“目前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。不要担忧下一步。听我的话。”
这好像能办得到。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,而且中踩到了它。我顿时有了信心。“非常不错,”我爸爸叫道 ,“目前移动右脚,把它移到右侧稍低一点的地方,那里在另外一个落脚点。”我双照着做了,我的信心大增。“我能办得到的。”我想。
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,慢慢爬下悬崖。最后,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,投入了爸爸 强壮的手臂中 。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,然后,我产生一种巨大的收获感。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历程。
我曾屡次发现,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,办要记下起很长时间以前我
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,我便能应对所有。我提醒自己,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,而要着眼于那刚开始的一小步,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,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。这个时候,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,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。
16、选文开始的景物描写有哪些?__________
17、依据课文内容填空:
“我”爬到石架,上不去,下不来,陷于绝望、恐惧,听了爸爸的话,感觉一小步,“__________”,第一步成功,“__________”,第二步成功,“__________”。这个经验,使他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,能应对所有。
18、明知孩子有摔下来的危险,然而爸爸却不去救他,你怎么样理解爸爸的做法?__________
19、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,而“我”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,而且上不去,下不来,吓得要死,为何呢?文章多处有伏笔,请举出来。
__________
20、从课文内容看,文题“走一步,再走一步”的意思是?
__________
21、爸爸说“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”,为何?
__________
22、选文最后说“这个时候,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,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?
__________
__________
(二)难忘的游戏
那是一个夏日雷天的傍晚,窗外的浓浓乌云使整个天空变得黑沉沉的,真叫人害怕。我不敢一个人一个人在房里呆着,便去找父亲。
跨进父亲的房门,只见他正在聚精会神地伏案写作。我不愿打扰他,便悄悄地坐在旁边,呆呆地看着窗外。
忽然间,闪电像一条金蛇在天空飞舞,耀眼的亮光,刺得我睁不开双眼。紧跟着“啪啦啦”、“轰隆隆”震耳欲聋的巨响,把年仅六岁的我吓得“哇”的一声哭了起来。父亲转过身来,把我搂到他的怀里,安慰我,叫我别怕。他慈祥地看着我,问道:“你了解天上为何会打雷吗?”
“是雷公发火,要劈不孝的人啊!”
“是吗?!是哪个对你说的?”父亲惊奇地看着我说。
“隔壁老奶奶讲的呀!”我认真地告诉他。
__________他摇摇头说:“打雷,不是雷公发火。这是阴电和阳电相遇时放电的结果,懂吗?”
我摇了摇头。
他见我不懂,便耐心地向我讲解说:“你看,我的左手上是阴电,右手上是阳电。两种电相互用途就像两个巴掌拍在一块一样。”他边说着边“啪”的一声,把两个巴掌拍响了。父亲的表演引起了我很大的好奇。
“那电是从哪儿来的呢?为何它们会放电呀?”我睁大双眼问道。
“电可以通过物体间的摩擦产生,大家常讲‘摩擦生电’就是这个意思。夏季天热,云层飘动时与周围空气摩擦,就产生了电。有些云块带阳电,有些云块带阴电,它们相互吸引,当它们碰到一块时就发生放电,发出火光和声音。”
父亲的讲解十分形象、生动,但我还是没弄懂,随口就问道:“摩擦真能生电吗?”
父亲见我感兴趣,就请母亲来一块做个游戏给我看。他要母亲找来一块玻璃板,还请她剪一个小小的纸人儿。于是,他用两本书把玻璃板架在桌面上,将纸人儿放在玻璃板下。接着他就用擦眼镜的绸布,包在我平常玩的一块长方形积木块的外面,迅速地在玻璃板上擦动着。一种有趣的现象居然在我的眼前发生了,只见伴随绸布在玻璃板上的擦动,板下的小纸人儿在桌面和玻璃板之间一会儿上、一会儿下地跳动着。我出神地看着,不禁鼓掌叫起好来!
“这个游戏叫做‘跳舞人形’,”父亲认真地对我说,“绸布和玻璃摩擦就产生了电,电吸引纸人儿向上蹦!”
那天,父亲趁兴给我讲了很多关于电的故事。他使我了解,物体不只和玻璃摩擦可以产生电,和干燥的毛皮、纸张等摩擦也都可以产生电,大家还用专门制造的发电机发出电来点灯、取暖,与开动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等等。电的用处可真大呀!
父亲的“游戏”,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了一颗爱科学、学科学的种子。后来在老师们的辛勤教会和引导下,这一颗科学的种子,终于发芽滋长起来,使我逐步走上了科学的道路。回顾过去,我深深感到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,对人的一生有极为深刻的意义。为了“科教兴国”,为了祖国美好的将来,国内的科学家、作家和教育家真应该为少儿科学文化的教育多贡献力量才是!
23、题目是“难忘的游戏”,“游戏”的名字是:________,做这个“游戏”的目的是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。
24、画线处“父亲听后,‘扑哧’一声笑了出来”,“父亲”笑的是什么?
__________
25、父亲的“游戏”对“我”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?
__________
26、阅读了上面的文章后,说说你是不是赏析“父亲”的这种教育办法?为何?
__________
第三部分 作文
27、题目:感动
提示:日常总有让大家内心感动的人或事物,有时妈妈头上的一根白发,爸爸脸上的一条皱纹,朋友的一声问候,教师的一句安慰,兄弟的一次谦让……都可以触动大家的心弦,让大家着实动了情。只须大家的心还没麻木,大家一直被感动着……
请记下叫你感动的一件事、一个人或一个场景。愿你的文章能带大家进入你的真实历程,让大家也感动一回。(字数500字以上)
本网旨在促进义务教育事业的进步和教育信息的交流。所有内容均采集于互联网,若侵有原作者的权益,请联系大家删除。微信号:ygjjcom